分类:书画艺术知识   阅读:

  叶恭绰对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提出写字要“腕活指死”的主张是深以为然的,他认为是道出了书法的要点。他说:在钟繇、王羲之时代,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古人执笔写字都是“悬肘”(把胳膊提起来),而不像后来那样写字时把手肘和手腕都靠在桌子上。到唐代还是如此。后来有了桌椅,写字便习惯于两手伏案而不再悬肘,这是生活资料的改变影响了书法的结果。伏案写字为什么不如悬肘呢?原因很简单:

  盖昔人席地而坐,即使倚几,而书写时肘、腕势皆悬空,其力必将聚于指、笔、纸三者连接之处,然后成字,其有力系当然的。

  ——《遐庵谈艺录·论书法》

  由于肘和腕都没有依靠,所用的力量便完全集中到执笔的指掌上,所以表现在纸中的字就显得有力,为什么我们提倡悬肘作字?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又说:

  至力之大小,则视运腕及执笔之法如何,运腕之周径愈大,则凝聚于笔端之力愈大,否则将递而缩小。又执笔时,如手指能将全肘、腕之力通过笔杆而至笔尖,则力必雄厚,否则力必递减,而皆以肘、腕、掌如何动法及手指必不动为前提。……以能运肘者力为最大,运腕者次之,运掌者又次之,用指者则不足论矣。

  ——《遐庵谈艺录·论书法》

  这就是说:写字不应靠指的运动来指挥笔,至少是应当用腕和掌来运用笔,这样下笔才有力。

  叶恭绰 立志留心七言联

  他认为初学习字应当先写大字,最好是用方砖蘸水来临写,一个字写满一方砖大。他说:大字写好了,写小字就容易好,但写惯了小字,大字却未必能写得好。他又提出大字可以缩小,小字可以放大的主张。他认为运用肘、腕写字,自然有力,但还要把力通过指头而达到笔端,再完全落到纸上而没有损漏,这才叫作“尽善”。他认为晋、唐人写小楷,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席地而坐,即使是小楷书,也只能悬肘来写,所以气势笔力都完足:

  米元章自夸其小楷,或亦因此。盖以盈丈之势,缩之于一粟,自然兴像不凡,凡一切虚怯、板滞之弊,扫除净尽矣。至拓之盈丈,理亦犹是,盖运肘一周,可能直径至三尺,在三尺以内,大小之字,决不至撑不开、站不住。

  ——《遐庵谈艺录·论书法》

  字有气势,务使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缩小固有气势,放大亦有气势。

  ——《遐庵谈艺录·写字学纲要》

  这一点在叶恭绰自己的书法艺术中,是完全体现出来的。

  根据以上理论,他对于儿童初学习字的主张是:

  应以大纸大笔尽他乱写,愈大愈好,不管笔画对不对,结构像样不像样,令其放胆放手,但不许用手指来动作。结果,七八岁小孩写出字皆雄丽异常。

  这个主张,从国内一些书法家的书法成就过程来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用笔,叶恭绰不同意包世臣“用掌转笔”的主张。他又认为何绍基“曲肘过中、用三指运笔”的办法,其弊在于左向之笔画无力,何绍基的字,左撇总是像鼠尾,就是因为“回肘过中”(把腕肘弯向右方,超过中度)的缘故。康有为和他相反,笔管和笔锋向左倾斜,结果,左笔有力,右捺软弱。他主张写字,运笔要做到横平竖直,对于前人回锋、中锋、逆锋的运用,认为是很好的经验总结。总之,叶恭绰的这些理论,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后的发展,特别是他所主张“书法应根于篆隶,而取法则碑胜于帖”(《论书法》),以及临书应以出土木简及汉魏石刻和南北朝人写经为宗的看法,正是突破古人学书的框框,把我国书法推进一步的正确见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进展,使我们能够大量地看到明清人看不到的秦、汉木简,殷墟甲骨,商、周金文,以及汉、晋、南北朝的石刻,这些新的参考借镜,正好是矫正宋、元以来书法偏重临帖,特别是清代以来偏重于呆板拘滞的“馆阁体”的对症下药。叶恭绰的这些主张,又是从包(世臣)、康(有为)以来,前进了一步的。

  叶恭绰 叶佩玱遗训

  叶氏认为:每个字的结构,不应呆板规定,主要是看字的笔画多少,字形长、短、宽、窄,上下分布的变化,特别是每行、每页的整个布局来规定,不然就变成排印的铅字,而不是书法了。字的结构解决之后,还要讲究骨力,骨力是通过笔画的轻重疾徐表现出来的,字无骨力,就没有精神。有了骨力,还要有韵味,否则一味硬挺,就索然无味。最后还要有气势,气势是从运笔、结构、骨力、韵味中概括得来的,一个字要有气势,整张字更要显出气势。没有骨力,气息奄奄,毫无生意的书法固然谈不上气势;没有韵味,生硬粗犷,剑拔弩张的书法,也不见得就表现出气势,气势不但从颜真卿那种雄健的用笔中看得出来,并且也从赵佶那种柔中有刚的“瘦金体”中看得出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一看便知,齐白石早、晚期八哥就这区别|齐白石|八哥|花鸟

下一篇:怎样才能看懂一张字?|书法|林曦|兰亭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