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其他艺术欣赏   阅读:

  来源:中国收藏杂志(微信号:zgsc2001)

  原标题:走进他的画,寻找那颗“诗心”

  图 、 文 |  赵玉国

  丰子恺的画总是让人感觉亲近又疏远。

  那些画中人面无表情,却又似曾相识;那些画中景依稀可循,却又如梦如诗。这种真切又富有诗意的表达,一定要经过一番推想才能揭开谜底,从而触动心灵。这让我们觉得,丰子恺真的像一位诗人。

  这不奇怪,他最初的创作就是与诗有关的。那么,他的诗心如何养成,他的诗境又如何寻找?今年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香港、杭州、北京以及丰先生的家乡桐乡四地共举行了五场系列展览,并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我们邀请到本次巡展的策展人王一竹女士,她的家庭与丰家为世交,从小耳濡目染,对丰子恺有很深刻的了解,请她为我们解读这位“诗人丰子恺”,最合适不过。 

  1921年末,从日本留 学归来的丰子恺。

  《中国收藏》:丰子恺先生最早创作“古诗新画”系列有什么机缘吗? 

  王一竹:1921年,丰子恺游学日本时偶遇了竹久梦二的《梦二画集·春之卷》。他认为梦二的作品像一首首“无声之诗”,但那是在日本文化语境下,而这种诗境到了丰子恺笔下就成了唐诗宋词,“古诗新画”也由此而来。

  1922年,丰子恺到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工作。这时候他开始创作“古诗新画”,而当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朱光潜等人看后,建议他在杂志上发表。他发表的第一幅画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中那个宁静、淡泊的月夜,仿佛就出现在眼前。这件作品让他一下子受到广泛关注,从此“子恺漫画”名满天下。 

  《中国收藏》:在这个题材的创作中,他有什么明确的艺术追求吗? 

  王一竹:丰子恺先生一生挚爱诗词,作品中的文学内质很明确,画面也追求弦外有音、言简意骇的表达。

  今年中国邮政集团发行了第二组当代美术作品邮票,丰子恺的《仰之弥高》入选。该画描绘了浙江奉化的雪窦寺。从画面的题跋上看,我们最多能想到“仰之弥高”语出《论语·子罕》,但只要对丰子恺绘画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就会知道其中一定另有指代。那么,令丰子恺“仰之弥高”的对象究竟是谁呢?

  查询雪窦寺的历史我们发现,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太虚大师曾主持该寺14年。他与丰子恺同是浙江崇德(今桐乡)人,相识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太虚大师圆寂时,丰子恺曾写悼文追思。后来,他来到雪窦寺,不禁怀念这位对佛教界改革贡献良多的大德。这就是丰子恺绘画弦外有音的特点。 

  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设色纸本册页

  丰子恺《人约黄昏后》  

  设色纸本册页

  《中国收藏》:看似来源古典的题材,却又不像传统的中国文人画,这中间有怎样的语言转换过程? 

  王一竹:中国传统文人都是接受过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而丰子恺是“五四”之后接受新式教育的一代人,与传统文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最新潮的师范学校之一,他的老师也多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士。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强调是多元的技能。应该说,丰子恺后来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与其青年时代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收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丰子恺的画就是“五四”以后的新文人画呢? 

  王一竹:这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在做展览的过程中,我们越发发现他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新文人的样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绘画表现的都是文化变革之后的主观意识解放,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文人画又把很多民风民俗的内容植入画中。丰子恺在“五四”以后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大众教育、大众美学的关注,所以他的作品追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要让最普通的老百姓能读懂他的作品。

  “五四以后的新文人画家”是我们在做展览过程中萌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否经得起推敲还需要接下来再做学术讨论。但拿丰子恺与之后的新文人画家相比,他们之间受的教育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以还不具备可比性。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解密广州宝藏: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珠江|清明上河图|清代

下一篇:日本绘画对晚明“没骨山水”的影响|董其昌|山水|绘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