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艺术趣闻   阅读:

  元“章仲英造”金把杯(图11),1955年出土于合肥小南门原孔庙大成殿元代窖藏,口径7.5、底径4.8厘米。葵口,方唇,弧腹,平底,一侧有柄。杯内底一侧有“章仲英造”四字阴文楷书。窖藏保存完好,共出土102件金银器,包括金杯、金碗、金碟、银果盒、银壶、银高足碗、银盏、银碟、银勺、银筷子等,部分器物上戳印有“章仲英造”“庐州丁铺”“至顺癸酉”等铭文,其中一件元菱花形凤纹银果盒,錾刻了包括茶花、石竹花、春菊、凌霄花、梅花、牡丹、荷花、万寿菊、桃花、莲花、海棠等多达20种花卉图案,盖上两首相对的凤凰飞舞在花丛中,姿态生动飘逸。窖藏共出土金器10件,其中7件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这件金把杯,也称“海棠式金卮杯”,出土时为一对,当是宴会中等级最高的人使用?。铭文“章仲英造”位于杯底右侧,标识醒目,应是元朝文宗至顺四年(1333)庐州丁铺匠师章仲英所制,这正是宋元以来金器商品化、生活化的标志,金器的使用逐渐从上流社会进入了酒楼菜馆以及家境殷实的百姓人家,制作精良的器物甚至成为家居陈设,从实用器上升为艺术品?。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一批技术精湛、注重品质的工匠,而如此高规格且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正是元代金银器制作水平的集中展现。

  图11  元 “章仲英造”金把杯

  明瓜头簪(图12),1969年出土于明光(原嘉山县)李贞夫妇墓?,长11.7厘米。簪首造型为瓜状,一朵瓜花开于中央,瓜叶对叠而生,位于上下左右,花叶之上露出小半个瓜体,锥点纹的装饰使得瓜棱的弯曲与经脉刻画的栩栩如生,生动立体。簪采用捶揲、錾刻工艺制成,簪体为扁长条形。瓜头簪的流行始于元代,一直至明代前期,瓜有着极好的寓意,也是诗文中经常用到的题材,这件瓜头簪的与湖南临澧新合元代金银窖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右前旗左土城子出土的金瓜簪形态都非常相似,可以说这件簪传承了元代瓜头簪的典型风格。李贞之妻为朱元璋的姐姐(曹国长公主),根据出土圹志可知,元至正十年(1350)前后,曹国长公主去世,死后由于战乱未安葬,至李贞死后(1378)才迁来合葬,可见墓葬中出土的金银玉器最晚可能制于明代初期。墓中共出土金器20件,其中一副葫芦耳环,两件凤簪同样带有宋元风格。无字金钱12枚,明代流行随葬金银冥币,多出土于身份等级较高的墓葬。综合这些可以看出,该墓金器的制作很大程度上传承了元代的风格,代表了元末明初金器制作与使用的具体情况,这在出土玉器的加工和艺术表现也得到了同样的印证?。

  图12  明 瓜头簪

  随着历史的发展,藏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加工与装饰方法更加娴熟、精细,宋代以后金器日益商品化、生活化,首饰的种类、款式不断翻新,实用器皿增多,商业竞争激烈,元代“庐州丁铺”标记的出现,正是宋代商业繁荣的进一步延续,到了明清时期,金器的使用已经遍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作者:王育茜

  注释:

  ①辛德勇《所谓马蹄金的名称与战国秦汉间金币形制的演变》,《文史》,2018年第3期。②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清理小组《合肥西郊乌龟墩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2期。

  ③张静、齐东方《古代金银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73~107页。

  ④张静、齐东方《古代金银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8~143页。

  ⑤安徽省博物馆《合肥隋开皇三年张静墓》,《文物》,1988年第1期。

  ⑥石谷风、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1958年第3期。

  ⑦扬之水《隋唐五代金银首饰的名称与样式》,《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第1期。

  ⑧安徽省文物志编辑室《安徽省文物志稿(补编)》,1996年,151~152页。

  ⑨卢茂村、王少清《休宁朱晞颜墓出土遗物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安徽文博》,1984年第4期,56~62页。

  ⑩于长英《古代霞帔制度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廖望春《宋代金银器物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7页。

  ?吴兴汉《介绍安徽合肥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皿》,《文物》,1957年第2期。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汉代拓片:艺术与市场价值并重|拓片

下一篇:帮你拍卖古董是假 东城公安打掉一个诈骗犯罪团伙|古董|拍卖


  相关推荐